兩岸周末包機七月四日啟程,臺灣社會各界關注。二十歲來到臺灣的老伯林振鳳一大早從臺南趕到臺北松山機場,接搭乘兩岸周末包機八十四歲的二哥林春金。這將是林振鳳老人自十六年前臺灣當局開放到大陸探親后,他再次與兄弟相見。 中新社發(fā) 徐長安 攝
七月四日上午,大陸居民赴臺旅游暨兩岸周末包機陸續(xù)抵達臺灣的機場。來自大陸福建省的首發(fā)團在松山機場接受噴水洗塵的禮遇。 中新社發(fā) 徐長安 攝
|
兩岸周末包機七月四日啟程,臺灣社會各界關注。二十歲來到臺灣的老伯林振鳳一大早從臺南趕到臺北松山機場,接搭乘兩岸周末包機八十四歲的二哥林春金。這將是林振鳳老人自十六年前臺灣當局開放到大陸探親后,他再次與兄弟相見。 中新社發(fā) 徐長安 攝
七月四日上午,大陸居民赴臺旅游暨兩岸周末包機陸續(xù)抵達臺灣的機場。來自大陸福建省的首發(fā)團在松山機場接受噴水洗塵的禮遇。 中新社發(fā) 徐長安 攝
|
在一片歡呼雀躍聲中,兩岸周末包機進入第二周,臺灣的各大航空公司的周末包機訂位相當踴躍,八成機位已經(jīng)訂出。人們欣喜地展望——往來方便了,兩岸還會遠嗎?
周末包機走紅
當飛機升空的一剎那,兩岸真的更近了!
7月4日,被視為兩岸開放直航指標的周末包機正式啟動。當天,共有11家航空公司的18班包機往返兩岸。同一天,首批大陸觀光客也興高采烈地抵達臺灣。
兩岸周末包機第一周的4天里,參與的臺灣航點共飛航72個航班,載運超過1.2萬名旅客往返兩岸。臺有關部門統(tǒng)計,4天周末包機桃園機場飛航32個班次居冠,松山機場飛航26個班次,馬公機場6個班次,高雄小港機場4個班次,臺中與花蓮機場各2個班次,臺東機場與金門機場掛零。第一周包機訂位達到九成多,實際搭載率為八成多,其中又以桃園飛上海和臺北松山飛上海最為熱門。
兩岸周末包機邁入第二周,臺灣的各大航空公司已提出第二周航班申請。據(jù)悉,訂位情形相當踴躍。臺灣各家航空公司訂位已經(jīng)達到八成。臺灣長榮和華航兩航空公司均表示訂位狀況良好,已達到九成。
臺“民航局長”張國政表示,兩岸周末包機的飛航情況都很正常,在每周對飛18班的情況下,暫不增加起降班次額度和調(diào)整時間!爸苣┌鼨C運作定型后,航班將較為穩(wěn)定,相信未來搭乘周末包機的旅客人數(shù)還會攀升,航空公司將密切掌握運務的需求,機動調(diào)整航班。”
6年歷程艱辛曲折
從臺商春節(jié)包機、再到兩岸清明、端午、中秋的節(jié)日包機,如今邁入周末包機新階段,這一過程歷經(jīng)艱辛曲折的6年。
2002年,臺商和島內(nèi)一些知名人士提出兩岸春節(jié)包機構想,期望借此緩解大陸臺商春節(jié)返鄉(xiāng)一票難求、輾轉周折的困難。大陸方面立刻積極務實推動,以特事特辦方式最終促成2003年首次兩岸春節(jié)包機的實現(xiàn)。但是,由于陳水扁當局的限制,當年兩岸春節(jié)包機須中停港澳,并只允許臺灣方面的飛機單飛和單向載客。
2004年,陳水扁當局堅持不合理的“單向單程”主張,兩岸春節(jié)包機未能實施。
2005年,第二次臺商春節(jié)包機成功實施。兩岸航空公司共同參與、雙方對飛、雙向載客,大陸航點除上海外,增加北京、廣州。但搭載對象僅為臺商及其眷屬,在大陸就學的臺灣學生都被排斥在外。
2006年,兩岸春節(jié)包機搭乘對象擴大至所有持合法、有效證件往返兩岸的臺灣居民,大陸航點新增廈門,兩岸各6家航空公司總計執(zhí)飛72個往返航班。
2006年6月,春節(jié)包機擴大到節(jié)日包機,清明、端午、中秋、春節(jié)4個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都有了包機。緊急醫(yī)療救援包機、殘疾人等急難救助包機同時開辦,貨運包機也取得進展。
2008年7月4日,兩岸周末包機首航。自此,每周五至下周一計4個全天,兩岸航空公司共同執(zhí)飛包機,大陸乘客也可搭機。
“一日生活圈”不再是憧憬
直航將構建兩岸“一日生活圈”,臺灣的航空業(yè)者更期盼兩岸包機直航有助化解營運“寒冬”。國家民航局副局長楊國慶說:“大陸是世界第二大航運市場。兩岸周末包機的開通和未來定期航班的開辟,勢必給海峽兩岸、亞太地區(qū)乃至國際航空市場帶來新的生機。”
兩岸航空交通的進一步便捷,將有助于臺商擴大在大陸的投資,也為大陸將來在臺灣的投資提供了有利的條件。當然,雙贏的不僅僅是經(jīng)濟,更是兩岸民眾情感的交流。隨著兩岸未來直達航路的建立、更多航點的開辟和包機常態(tài)化、便捷化、定期化的依次推進,無論是臺胞回家歡度傳統(tǒng)佳節(jié),還是大陸同胞赴臺觀光休閑,都將越來越便利。
目前,周末包機仍須經(jīng)過香港飛行情報區(qū),“截彎取直”成為接下來兩岸協(xié)商的重點之一,而包機費用等問題也正被廣泛討論。但無論如何,人們對未來充滿信心:往來越來越方便了,兩岸還會遠嗎?(徐蕾)
圖片報道 | 更多>> |
|